(资料图片)
经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上面这些经文,国内学者皆认为这是老子愚民之术,是传统君主面南之术,认为与法家思想高度一致,只是实现路径不同。我是这样理解的:道德经的根本思想是无为,无为就是尊道,就是发现规律顺应规律,天人合一,凡事不应该违背规律。这个规律也就是道的含义相当广泛,包含天地万物,当然也包括人。无为而治,是最高的管理境界。疏导顺应,有如大禹治水。上文中说的“争,盗,乱”只是一种现象,是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方法,如何引导民正确地追求幸福,就是要关注民的“心,腹,志,骨”,而“虚,实,弱,强”是方法路径。“为无为,则无不治。”便是治世根本。无为是顺应规律而为,并不是说从精神上去愚民,这与老子的思想相背。《道德经》高深莫测,相传有五千言,本无标点,断句不同,意思相去甚远。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注释的版本,可能与原版已经有了较大出入,虽说有考古发现的,但普通人无法接触到。因此,学经难,用经更难。“书读百遍,其义方显。”读老子,没有十遍以上,都难有收获,更别说得道了。就我自己而论,读老子学老子,抓住“道”和“无为”这两个关键概念,再去领会品味,或许有新的见解。此乃我一家之言,大道至深,不同人有不同论,本无对错,有收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