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用户分层,助力你的职场进步_环球热推荐
时间:2023-06-24 09:53:19
今天,我们先从一个比较常见的用户分层模型开始解析。
把用户分为潜在用户、新用户、激活用户、成熟用户、衰退用户,是我们比较常见的用户分层模型。在用户分层模型中每一个类型的用户都有其明确的定义。通常情况下,该用户分层模型中每一层用户的定义为:
潜在用户:点击广告未下载APP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用户:下载APP并完成注册
激活用户:注册后完成1次关键事件
成熟用户:完成关键事件的频次达到N次/周期
衰退用户:累计N周期完成关键事件小于N次
我们以某投放在今日头条信息流广告的电商类APP为例,其对应该用户分层模型的定义就可以是:
潜在用户:点击今日头条信息流广告但未完成下载
新用户:完成APP下载并注册
激活用户:完成首单
成熟用户:订单数达到平均每月2单
衰退用户:连续90天未下订单
1
First Point
理清用户分层与用户分群
以上是一个比较常见也比较简单的用户分层模型,但当用户分层和用户分群同时出现时,往往很容易被混淆。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里举个例子以示区分。例如,我们将用户分群,初步分为以下五类群体:
小镇青年:生活在四线及以下城市,年龄在20-25岁之间
城市白领:生活在二线及以上城市,年龄在25-35岁之间
银发一族:年龄在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
高消费力人群:月均订单金额在1000元以上
中消费力人群:月均订单金额在500元以上
在用户分群中,通常会出现交叉的情况。例如:易大妹既符合城市白领的定义,也符合中消费力人群的定义,会属于这两个用户分群。但易大妹不可能既是中消费力人群又是高消费力人群,所以只能属于某一个用户分层中。
用户分层最大的特点在于很多分层之间的用户是递进或者递减关系,而用户分群可能会存在交叉关系。具体而言,这两者的区别为:
用户分层:层与层之间是递进或者递减的关系,同一用户只会归属在某一层分类中
用户分群:群与群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关系,同一用户有可能归属在多个分群中
由此,不难发现,相较于没有交叉情况层层递进的用户分层,有交叉情况网状结构的用户分群会更加细致。也正是因为用户分群有网状结构,会经常出现同一个用户被分配至不同用户群体的情况,这就会导致针对某一个用户制定的运营策略具体到某个人时,可能会同时接受到多个运营策略。
例如易大妹,既是城市白领也是中消费力人群。我们针对城市白领有一套运营策略,针对中消费的人群也一套运营策略。这时这两个策略之间的优先级怎么选择?会不会出现中消费力人群的策略执行到易大妹的时候,会对易大妹城市白领的定位有削减作用?
当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衡量运营策略之间的优先级,就显得非常关键。针对用户分群的运营策略在执行过程中要比用户分层复杂许多。
所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一般先进行用户分层再进行用户分群,也就是先将用户定义好N个分层,然后再在每一个分层中进行用户分群。
一般情况下,将用户分为5层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太多,运营的目标会过于分散;如果太少,运营颗粒度会过粗。
2
Second Point
正确认识用户分层
在理清了用户分层和用户分群的区别与联系后,我们在实际应用用户分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3点:
用户分层没有统一标准,只有最佳实践,需要持续迭代
在易观数科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用户分层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可能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场景里会有一些最佳实践。用户分层的策略和用户分层的模型也是需要持续迭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在电商领域,阿里电商平台中的用户分层模型,我们不可以直接套用到知识付费、社交或者内容领域中。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根据实际业务情况,去构建符合自身的用户分层模型。
这里和跟大家分享的也并不是针对某些行业的最佳实践,而是分享一个思路或者说方法论,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用户分层没有统一路径,只有底层模型,需要抽象思考
用户分层这件事情,不是根据某些固定的步骤就能做出来的。而是需要结合我们自身业务的实际情况,去抽象地看待这件事情。
为什么要抽象?因为当你从A公司到B公司之后,不可能直接重建你的整个知识体系,发生特别大的转变。抽象的过程是指我们在进行用户分层时,需要把它脱离出行业和场景的某些特质,然后变成我们底层思考问题的方式。
用户分层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需要明确目的
用户分层只是解决问题众多手段中的一个。在我们整个实际运营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才能够达到最终的运营目标。
所以说,不要指望用户分层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进行用户分层只是最终的一个手段、一个工具,它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3
Third Point
追本溯源用户分层
3.1 为什么要用户分层
其实,不管是用户分层还是用户分群,怎么称呼本身并不重要。因为这两者都只是我们的运营手段或者说工具。如何借助这个工具去解决我们的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才是其中的本源。
回归到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自上而下回答这四个问题,进行分解:
核心业务诉求是什么?
CEO给到我们一个目标,去年的年度GMV是150亿,今年要提升到200亿。这是很多公司团队内部的一种沟通语言和方式,即将CEO制定的目标确定为KPI,该KPI也被定为核心业务诉求。
但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核心业务诉求是相对抽象的。例如,我们会把核心业务诉求定义为:提升用户LTV(Life Time Value,生命周期总价值)。那么,衡量用户LTV其中的一个因素,可能就有GMV ,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指标和构成。
不同阶段、时期的业务目标是什么?
确定了我们的核心业务诉求是提升用户LTV后,根据这一核心诉求,我们就可以明确不同的产品发展阶段、公司发展时期的业务目标。
假设某一阶段、时期的业务目标是提升GMV。那么根据GMV的公式可以得到:GMV=支付用户数x每笔单价x购买频次,(注:GMV的公式根据行业可能有所不同,需结合自身业务得到),根据这个公式拆解,要想提升GMV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提升支付用户数
提升每笔单价
提升用户购买频次
达成目标的手段有可能是哪些?
根据GMV拆解的以上3点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达成目标的手段。
例如,提高用户的复购率。复购率决定购买频次,提高复购率只是我们最终要达成的一个指标,中间的路径和过程可以用来拆解成我们的手段。像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提高用户触达的精确度、降低用户在产品里的决策成本等,都可以是我们达成目标的手段。
如何落实手段并有效监测?
当这些手段落地时,我们需要有一些工具做支撑和提效。比如我们需要有用户标签数据、用户行为数据、以及最终这些手段落地运营后所制定的策略。
以上,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户分层的本源,即从核心业务诉求开始拆解、到业务目标,再到达成业务目标的手段,最后到引导手段落地并监测的过程。
3.2 用户分层的深层思考
这些都是在解决公司某个阶段遇到的一些运营问题或者说KPI的问题。那么,除了以上四个问题,我们还能不能再继续深入思考、再往上几个层次思考一下这件事情?
再往上,我们还可以继续回答这六个问题:
公司的战略是什么?
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是什么?
用户的感知路径是什么?
时代趋势?大环境?经济周期?
人性?动物性?
自然规律?
我们做这件事与公司的战略;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是什么关系?再往上,脱离出公司主体,我们面向的其实都是一个个的用户。我们在任何公司其实最终都是在做用户运营,那么用户的整个感知路径又是什么?
再往上,我们去看整个时代趋势、大环境、以及当下所处的经济周期。继续往上,则上升到一些玄学的东西,人性、动物性、以及自然规律是什么?
随着不断地深入向上思考,你会发现其实你掌握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工具,而是可能会解决比如你个人加薪升职的问题。
通常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公司里工作了一年,发现很忙并且干了很多事情,但最终并没有得到想要的一些回报或者正态激励。可能就是在我们去执行“为什么要用户分层”的四个问题时脱离了公司战略的思考和关联,就会导致我们走偏了,或者选取的切入点和出发点与公司战略不够贴近,无法把用户分层实现价值最大化。
跳出公司本身,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成长,有些人可能会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我们跳槽换一家新公司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方式是需要沉淀下来的。沉淀的过程就需要往更高的维度去思考。
综上,从整个脉络看,我们用户分层时,公司战略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核心业务诉求是一个切入点、而业务目标则是潜入用户分层的一个落脚点,最终的执行点就落到了手段上。
最后,用户分层这件事情,并不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或是阶段性的事情。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站到更高去思考,把它变成自己内在的一项能力。不仅能解决实际运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帮助到个人的职场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体验易观方舟
↓↓↓相关稿件
世界头条:28天过会,A股近13年最大IPO来了 先正达千亿商誉何解
剑与远征雪与火怎么通关(剑与远征雪与火宝箱怎么拿) 当前关注
【全球快播报】参考消息特稿 | “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
浪漫实验室派对,如何选送男友最疯狂的礼物?-知乎热门推荐|世界热消息
全球看点:价格上涨!很多杭州人最近却抢着买!接下来预计......
2023年全国航模锦标赛圆满落幕!江西队获2金3银3铜佳绩_世界微动态
以“中国智造”闪耀世界舞台 雅迪行业首批警务用车亮相杭州亚运会
环球观焦点:助力湖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省文旅游厅到访香港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