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讯:长城砖一块挨着一块 像牵着手的人们 四十年讲述长城的故事
时间:2023-05-12 16:07:11
《传奇中国:长城》 董耀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传奇中国:长城》是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的最新作品,讲述了长城为什么伟大、长城建造的奇迹与秘密以及在当下的重要价值。作者通过介绍蓟辽雄关19处精彩点段、冀晋险隘17处人文古迹、高原古塞14处遗址秘踪、西北烽堠10处名胜故城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解读,让我们在长城看见伟大的中国。长城产生、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人追求和平的历程。
(资料图片)
董耀会,1957年生人。今年66岁了,依旧马不停蹄地在长城沿线跑动。
遥想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他和两位朋友一起,从山海关出发,历时508天,到达嘉峪关,完成了明长城的首次徒步考察。此后,他又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学习和研究。
董耀会致力于长城的研究、保护、宣传和利用工作。他曾多次陪同来华访问的各国政要参观长城。1998年和2002年,他都作为国家指定专家先后陪同了两位美国总统参观长城。美国总统面对长城这一古代防御工程,也提出了一个大多数人都困惑的问题:“中国古代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长城?”董耀会告诉美国总统:“修建长城是为了不打仗,建筑长城的人并不想打仗。只有渴望和平,只有不想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建筑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人,不可能背着长城去打别人。”
董耀会认为,长城之所以伟大,一是其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二是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追求和平的文化血脉。董耀会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长城文化,从2007年到2017年,也就是他50岁到60岁期间,作为总主编,每天沉浸在国家“十二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长城志》的编纂工作中。
《中国长城志》完成,他也60岁了。迈入了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他把自己过去的60年分成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30岁以前,这是自我成长、自我奋斗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30岁至60岁,这是为长城事业奋斗的30年。过了60岁就已经进入了第三个30年,我给自己确定了目标,要陪年轻人一起成长,陪年轻人一起奋斗。”他给自己的任务是传播长城文化。于是60岁那年在河北地质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依托高等院校建立的长城研究院,后来又在燕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今年66岁了,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也该歇着了。可是他似乎越来越忙了。为什么欲歇不能呢?“对我自己而言可以说是情怀,对于国家来说则是一种责任。特别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始后,作为国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专家,我看到了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春天,我愿意投身其中并尽最大努力地发挥些作用。”
从1982年董耀会和朋友开始准备徒步考察长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可以说,这40年,他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长城的事,“长城早已经进入我的心灵。我看到过的长城比一般的人多,我对长城的理解也肯定比一般人深刻。我愿意以我的经历和认识,让长城能够走到普通人的身边,是我近几年努力去做的事。”他扪心自问:今天长城的价值何在?你有没有以一种或许是截然不同的声音,讲好长城的故事?有没有将长城的故事与人的情感、人性的诉求、审美的情趣结合起来?
为了讲解长城故事,他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下到最基层甚至深入到中小学去一场场地讲长城。有时很累了就又会想,这样做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其实,中国人讲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文化是润物细无声的事,大家都尽量做一些就好。”他认为一生既然与长城不期而遇,自觉有一份传播长城历史和文化的责任与使命。能做多少做多少,只争朝夕。
燕山大学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了他的书《长城:追问与共鸣》,书的开头写道:“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的历史,去认识长城的伟岸和荣耀。让我们一起去仰望长城的星空,去感受长城历史天空曾经的艳阳高照和冷月冰霜。我力争在心平气和的语境之下,进行我的追问,达成与有缘读到这本书的人的共鸣。”
最新出版的《传奇中国:长城》是这种追问的继续,这部书稿的大部分内容写作于董耀会的家乡——山海关古城北街西登云胡同他的工作室,常常写作到夜深人静的后半夜。最后完稿在金山岭长城。那天正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的前一天。早晨很早,董耀会站在空无一人的金山岭长城上想,古代戍守长城的人们在端午节时,这些漂泊的游子会是怎样的思乡情绪呢?就把这部书稿,权作对修建和戍守过伟大长城的先人们的追念与缅怀吧。
长城趣味问答
只有中国人修长城吗?
《传奇中国:长城》一书中介绍了长城作为世界之林的璀璨瑰宝闻名于世,同时也强调要以“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进行文明的对话。作为长城专家,董耀会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十分重视与其他世界遗产开展交流。在《传奇中国:长城》中他解答了一个问题“只有中国人修长城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修建长城类线性军事防御体系的并非只有中国人,在英国也有一条长城,因为在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修建,故名“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使罗马边界实现了和平稳定,也有利于帝国的经济发展。
书中还介绍了古代其他地区的一些政权也为了安全的需要修建过类似长城的线性防御工程,只是其影响要小一些。比如罗马人的老对手——波斯人也修建过线性防御工程。
新罗、高丽、李氏朝鲜为了护卫北境,也都曾在朝鲜半岛修建过长城性质的防御工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丽时代修建的千里长城。
为何叫长城而不叫长墙?
早在战国时期青铜器和竹简上就已经有了“长城”一词,可是长城明明是一道延绵的长墙,古人为什么不叫“长墙”而是称其为“长城”呢?
因为,长城除了长长的城墙之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军事防御设施,比如关隘、关城、城堡、烽燧等,而“长墙”就不能涵盖这些了。
长城是用糯米浆砌成的吗?
万里长城万里长。不论是用土夯筑,还是用砖、石砌筑,其工程量都非常惊人。在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的年代,所用各种建筑材料的运输、采伐、烧制以及劳动组织,等等,都需要花费巨大的劳动才能完成。
关于长城建造的历史记载很少,却留下来了很多传说。一些传说甚至把长城建造的过程或技术神话了,比如垒砌长城的砂浆中含有动物血,长城墙体之所以坚固是因为在垒砌长城的白灰、沙子中加上糯米浆等等。
董耀会说,这些传说都不是真实的,长城建筑总体来说并不是多么精致的工程,即便是用白灰很多的地方都只是勾墙缝使用,里边还是使用泥土。至于有“好事者”提出经过科学试验,在灰浆中发现了有3%的糯米浆含量,也不足为凭。古时候的人都吃不上糯米,哪来的如此之多的糯米浆修长城?特别是北方很少出产糯米,更不可能有大量的糯米浆了。
太空能否肉眼看到长城?
据说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曾感慨:“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在太空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建筑。”这是真的吗?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地球时,有记者问他是否在太空中看到长城。杨利伟肯定地回答:“看到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我没有看见我们的长城。”董耀会曾当面问过杨利伟,为什么只是说“没有看见”,而不是说“看不见”长城。杨利伟说:“我说的没有看见,只是说我这次没有看见。”
董耀会讲述了“太空能肉眼看到长城”说法的由来,列举了关于这个话题的种种争论,他最后认同中国科学家的实证研究结论:“太空”高度的最低界限大约在105千米到110千米,常人可识别长城的最远距离约为20千米,在距离地面400千米左右的国际空间站上看长城如同在10米外看一根宽0.25毫米的细线,人的肉眼无法从太空看到中国的长城,更不可能在月球上看见长城。
董耀会认为:“即使在太空用肉眼看不见长城,但是有关的争论本身就说明了长城的伟大。只有长城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才能引起世界如此广泛的关注。太空与古老的长城相结合的话题还会延续。或许等将来太空游成为一种很普通的旅游项目,从太空看长城很可能会成为太空旅游的一大亮点。去太空旅游看长城,这代人是赶不上了,但仍然令人充满期待。”
流程编辑:U03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