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消息!传统文化里的草木,蕴含古人生存智慧和生命态度
时间:2023-06-01 00:00:19
“草木”,是古代中国人对所有植物的叫法。草指草本植物,木指木本植物,草木合起来,就是所有植物。据考证,“植物”一名也出现过多次——《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阜物”等语。晋宋间戴恺之《竹谱》中曰:“植物之中有草木竹,犹动品之中有鱼鸟兽也。”唐代白居易《画竹歌》也有“植物之中竹难写”等句,其中“植物”一语,和现代意义上的植物之名已无差异。
植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何美学意义?对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价值?近日“2023年杨浦科技节”之际,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联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草木五笺——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讲座,邀请《草木五笺》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于业礼,青年作家徐畅分享“草木”知识,在草木繁盛的新江湾城社区文化中心大厅进行。
于业礼以图文结合形式展示《草木五笺》一书创作过程,分“草木有名”“草木有咏”“草木有书”“草木有绘”“草木有用”五部分内容。草木的命名方式有多种,他以百合、天麻等植物为例讲解了其中一种——以能(功能、形态)命名。他提出古人“名物训诂”一说,列举一系列与植物命名相关的著作供读者翻阅学习,比如以《尔雅》《广雅》为代表的雅类书(经书辞典)、以《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毛诗名物解》为代表的训诂类书,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木草书等。
(资料图片)
比如《说文》里“萋,草盛也。”萋萋芽生长旺盛,以“萋萋”名之颇有古风。联想到唐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或是“鹿门知不隐,芳草自萋萋”,“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等,一种绵长悠远的意象油然而生,也蕴含古人生存智慧和生命态度。
“文学创作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只是风物描写、景色描写,不表达情感的作品,但现在大部分作品是植物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甚至有些是为了情感而去写植物。可以说,写植物,亦是在写人。”徐畅旁征博引,通过古今中外文学影视作品中植物描写与运用,从植物与人的情感、领悟心灵、文学表达等角度阐述这一物象的作用与文学表达。他强调,我们应了解植物、熟悉植物特征,从中了解古人生存智慧和对生命的态度,以更平和自然的方式关注自身和周遭社会,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书中谈到,草木俗称很多,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带有浓厚生活气息,也透露出盎然生机和活力。如载于王磐《野菜谱》中的“燕子不来香",因早春可食,仲春燕子来后,则臭不堪食,故得名。再如《野菜谱》中的“丝荞荞”,其下还载有一首诗,曰:“丝荞荞,如丝缕。昔为养蚕人,今作挑菜侣。养蚕衣整齐,挑菜衣褴褛。张家姑,李家女,陇头相见泪如雨。”似与宋代张俞《蚕妇》中“昨日到城廓,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相类,读来令人感伤。其他还有如小桃红、乌英花、佛指甲、金瓜儿等草木俗称,被历来的学者记录在《救荒本草》《野菜谱》《茹草编》《植物名实图考》等本草书或农书中,可以查考。
于业礼通过《红楼梦》《镜花缘》《满庭芳》的文段赏析、文徵明的谜题等介绍“草木有用”,如草木能用来斗草(文斗、武斗)、做游戏、写诗、写信、猜迷等,还抛出三个草木名称谜题,现场读者互动积极。未来,“静思讲坛”将围绕市民读者关心的科普话题,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开展学术分享,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