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腐败现象正向一些人心中的“清水衙门”蔓延,有些部门甚至成了腐败“重灾区”。看似“边角碎料”,但积少成多,这种腐败行为侵害的是民生政策的“红利”和基层群众的利益,危害不可小视。(新华网5月21日)
看似清水衙门,往来资金项目较少,但随着民生政策的增多,干部也可以瓜分到基层群众的红利。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小农机具秧盘的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长还要贪3分;一个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民生政策红利指向悄然转移,养肥了一批干部,滋生出了一系列腐败案件。
以往的清水衙门,随着往来资金的增加,也水涨船高,有利可图,层层瓜分后,到群众手中的社会红利已所剩无几,纯粹是重在精神安慰,对民生的改善和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作用不大。这些清水衙门,腐败得似乎没有那么张狂,大到几百元,小至几分钱,这样的截留似乎也不至于积累出多少财富,但积少成多,累计下来,收益也十分可观。看似油水不多的部门却腐败频发,也敲响了监管的警钟——权力监管,处处是重点。有权力的地方,就必须在监管上严格把关。
清水衙门的腐败易发与监管松懈有关,这些部门,实权较少,资金往来不多,且惠民资金等专款专用,有专门的负责机构,贪腐伸手似乎也非易事,综合原因,在监管上难免就有所松懈,这恰恰给了个别干部可趁之基,导致民生款项层层截留,上下齐腐。
民生资金是救济款、救命钱,是对社会底层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政府责任的基本体现。而这些腐败行为伤害的是最底层的百姓,严重侵蚀了国家政策,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若不画上休止符,不仅虚弱反腐败斗争效果,也容易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民生政策揩油折射出权力不分大小,权力监管处处是重点。反腐不能留下死角,许多看似一尘不染的地方其实早已蒙上灰尘。权大、权小若缺乏监管都易产生腐败,油水单位和清水衙门都存在腐败的可能。反腐败必须全面监管,特别是对干部瓜分群众红利的腐败更要严惩,树立起带电的高压线。同时,要加大制度建设,强化民生资金的审批标准和监管程序,在制度上不断健全,让干部无缝可钻。
作者:陈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