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0.1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9.54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6.63亿元,减少4.73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2亿元,减少1.99亿元;公务接待费11.52亿元,减少2.82亿元。“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财政拨款支出比上年下降22.93%。(6月25日《新京报》)
昨日,中央部门预决算审计“晒”出了上述“三公经费”账单。存在的问题中,14个中央部门本级和54个所属单位超标准、超预算或超范围列支出国(境)费用3229.53万元;14个中央部门本级和13个所属单位公务用车配备超编制289辆、超标准123辆。
“三公”经费年年都在审计,可是也连连都在发现问题,而且问题还差不多都是那些方面。“公务接待”有所好转;但“因公出国”、“公车”仍存在往年审计发现的超标、向下属单位“转嫁”、违规列支等问题。
此前各年度的审计报告显示,中央部门因公出国主要存在四类问题:违规组织“双跨”(跨地区、跨部门)出国考察;“转嫁”出国费用;擅自改为境外行程、延长时间;违规列支出国费用。昨日报告表明,上述四大问题依然存在。
“三公”经费是各单位日常公用经费的组成部分,也是导致行政成本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三公”经费得以公开,但却更像是走过场。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公众无从得知;资金具体用在哪些项目,相关部门也并未进行分析和说明。
因此,公开的“三公”经费只有敢于接受审计,经得起审计,才算真正地对公众公开透明了。
可是,审计是进行了,问题也发现了,但每年都是这些问题,屡审屡犯,又当如何是好?虽然中央对审计的结果予以了公开,对违规的单位也予以了通报点名,可是,然后呢?怎么改正呢?改正后要是再犯呢?……好像就没看到后续了。
可见,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是导致“三公”问题屡审屡犯的重要原因。点名曝光应该只是第一步,返还违规使用的经费,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才是不可忽视的后续措施。特别是对于某些屡审屡犯的“老油条”,更应该从重处罚。
开展审计是为了发现问题,经而推动经费用在正当、用到实处。因此,若屡审屡犯,屡犯屡审,这样为了审计而审计,还不如不审,劳民又伤财。
作者: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