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 这是群众对一些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生动描述。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针对部分基层干部“上班到岗点卯、下班走人回城”等现象,各地深入开展整治干部“走读”,让干部安心“住读”,不再当“候鸟”。(来源:9月23日《人民日报》)
在一些基层单位,干部“走读”的现象较为普遍。按理说,乡镇干部“走读”是处于对自己家庭的照顾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什么老百姓会有如此大的怨言呢?有的乡镇干部们在乡镇上班,他们专车下乡、专车回城,在八个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基本见不到人。脱离了群众,搞坏了风气。群众怨声载道:“现在的乡镇干部下乡,根本就没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打算,走一年看一年,过不了多久就走了!”形容干部“走读”的顺口溜在群众中的广泛流传,表达了群众对“走读”干部的强烈不满。
干部“走读”现象由来已久,既是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使然,也是干部大量异地交流所致。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对于走读问题的整治工作,各地都有新经验新举措出现,相继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进行整改,并通过不断细化制度,加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狠刹“走读”风,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基层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群众作风。党员干部下基层就是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基层群众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党员干部下基层不仅可以使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还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干部在走读过程中,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路途上,忽略了对基层群众面临的问题的思考与政策研究,更没有时间下到基层第一线实地考察、分析问题,在当前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甚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转变作风,变走读为住读,首先在时间上有了较大的富余。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着力解决基层群众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各种制度的实施,让干部“住读”了还不够,更重要的事要干部必须进一步思考怎么让干部身心都留在基层,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住下了,心却飞回了城里,这样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同样不利。干部住下了,就要充分利用与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有重点地开展分析民情、剖析问题、解决疑难、进行决策等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讨论协商,解难题、出实招,更有效的了解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身心都住在基层乡镇,工作重心沉到基层工作上,党员干部才能真正站到了农民群众的角度上认识和考虑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好的体会当地群众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的和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才能认认真真地帮群众致富、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作者:夜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