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不到污染源亟需宏观调控

2014-11-19 20:57:30   TBV   评论:0

  水源点不时冒黑煤水,衣服洗不净,手也洗不白,严重威胁村民饮水安全。滇黔交界地区的饮用水源近日出现“黑色污染物”,而相关三县市均为产煤地区。污染源究竟在云南还是贵州?相关部门接到污染报告已有两个多月,答案仍不见分晓。(11月19日《北京青年报》)

  9月3日,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政府接到报告,该县柏果镇饮用水源茨菇河1#泉眼出现“黑色污染物”,近1.5万居民饮水受影响。随后环保部门对当地水质进行检测,发现化学需氧量(COD)超标。据了解,茨菇河1#地下泉眼地处贵州省盘县和云南省交界处。

  贵州省环保厅出示的调查报告显示,贵州省环保及相关部门11月10日对盘县境内茨菇河取水点上游及周边区域进行排查,取水点上游及下游8公里内无工业污染、煤矿(洗煤厂)。另一方面,云南省宣威市和富源县也对各自境内的相关河流进行了排查,均暂未发现异常。

  不难看出,对于此次污染事件,相关三县市排查都很“积极”,但因为各自“找不到污染源”,所以也出现了互相推诿的情况。笔者以为,污染已经发生,污染源就肯定存在。可排查两月都未有发现,究竟是污染源太过“深藏不露”;还是所谓的“积极”只是做做样子,反正污染区地处交界处,多头管理也就可能无人管理。

  而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当前我国污染问题亟需从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如这起事件般,因不能跨界执法,所以各自为阵,自说自话,又有谁甘愿“自曝家丑”?而仅由乡镇、县市来进行协调,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调控,问题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采取的是“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这明确了各地方治污的范围和职责,强化了地方负责人对污染问题的重视和管理要求。可是,环境是共通的,污染也不是由某单一要素造成的。要排查污染源、整治污染现象,很可能需要两个地方甚至多个地方,共同携手予以防治。

  因此,笔者以为,在明确治污地方职责的同时,也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统一指挥,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统看效果。如此联防联控,整治污染才能不留死角,落实工作才能尽职尽责。于是乎,一个污染源又何愁会找不到?

  作者:龚书

责任编辑:news  来自:TBV综合

相关热词搜索:污染源 宏观调控

上一篇:党员干部更要勇于担当
下一篇:与火车玩“艺术”还需慎思慎行

分享到: 收藏
焦点新闻
包河经开区:抓党建聚合力 促发展筑和谐 沪拟实施宪法宣誓制度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公开宣誓 雨花“非遗”文化节将启 200余件湘绣文物展出 万达旅业携手皇家加勒比 战略开拓邮轮市场

内容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