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顾名思义也就是吃空额,指当事人不上班而谋取个人私利依然领取工资的行为。在全国上下开展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不少省份清理出的“吃空饷”人员,都达到了上万人,30个省份共清理清退“吃空饷”16.2万人,涉及财政资金84亿元。
也许,这些被清退的人只是众多“吃空饷”中的凤毛麟角,还有大部分的人仍然在继续享用这不劳而获的“美食”。这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清理“吃空饷”,管住“发空饷”的风暴活动,就是针对在上次清理活动中的漏网之鱼和顶风作案的“后来者”。为什么“吃空饷”的乱象屡禁不止了?关键还是制度的缺失,幕后权力操作的结果。一是财务、用人制度不够完善。因为领导“安插”哪个人进单位,哪个人不在了工资还照发,可能只是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小范围知道。由于这些人只领工资不露面,广大职工很难知晓内情并揭穿这种违法违规行为。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在完善财务,政工人事等方面的制度。二是完善监督制度,单位进人、用人等信息在阳光下进行。“单位进人、用人信息每年都要向职工详细公开,单位总共有多少人,又进了什么人、分在哪个部门,哪些人调出、编制是否调整,人数、职位、名字等都要对得上账。这样,哪些人在‘吃空饷’群众就能一目了然。
整治‘吃空饷’ ,建立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需要多管齐下。既要完善制度、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又要加强权力约束,把权力装进‘笼子’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吃空饷”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