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歌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国家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既传递出党中央、国务院切实转变作风、优化服务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督促各级政府要通过更多卓有成效的努力,真正为人民群众营造优质高效的办事服务氛围。因此,各级党委、政府既要从源头上避免和防范一些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牟取己利的问题发生,也要切实强化广大党政机关公职人员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办民办事的效能。
这些年来,政府一直在大力鼓励全民创业,这无疑是助推经济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得力“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既要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道路交通等举措,为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也需不断优化“软环境”,无论是畅通金融服务渠道,还是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还应避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现象。
当然,公众也欣慰地看到,这两年来,随着中央狠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并切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各级政府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办事效能等,都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为百姓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不过,让公众遗憾的是,在少数地区,不仅巧立名目乱收费问题司空见惯,而且,“审批环节繁琐”的问题更是让百姓苦恼。
比如说,在有的地区,孕妇为了办理一个“准生证”,前前后后需要折腾数个月;有的老百姓为了补办一个身份证,需要等候半年之久;一些地区的养殖户为了建个养鸡场,审批环节居然耗时一两年……如此种种问题的大肆上演,不仅让办事百姓感到寒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少数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
这其中,一些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增加审批环节,甚至将项目审批等环节视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摇钱树”,此外,有少数政府部门不能端正为民服务的态度,在为百姓办事时刻意设置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原本一两天能够解决办事的项目,却非要一拖再拖,甚至非要拿到办事百姓为其送上“好处费”后才肯为其办理……如此做法,不仅让办事百姓寒心,也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